一文看懂,荷兰为什么要“改名”?
2025-11-20 15:27:21 策略智库
荷兰“改名”背后的战略考量
从“荷兰”到“尼德兰”:一场国家形象重塑行动
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及第65届欧洲歌唱大赛前夕,荷兰政府启动了一项国家品牌更新计划,要求所有政府机构、使馆、大学及企业统一采用“尼德兰”(Netherlands)作为官方名称,并启用以“NL”为核心的新国家标识,相关支出预计达20万欧元[k]。
此举选在国际大型赛事前推出,旨在借助全球数十亿观众的关注,最大化曝光效果,向世界传递一个更新、更全面的国家形象[k]。
实际上,“荷兰”并非该国正式国名。其荷兰语全称为“Koninkrijk der Nederlanden”,即“尼德兰王国”。因此,此次更名更准确地说是一次“正名”——纠正长期以部分代指整体的国际认知偏差[k]。
“尼德兰”一词源自荷兰语“Nederland”,意为“低地”,精准反映了该国四分之一国土低于海平面、地势低平的地理特征,与长三角类比,堪称“欧洲的上海”[k]。
历史上,17世纪的尼德兰凭借东印度公司和西印度公司成为“海上马车夫”,建立起全球贸易网络与殖民体系,其证券交易所开创现代金融先河,阿姆斯特丹一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[k]。
当时经济最发达的“荷兰伯国”(今北荷兰省与南荷兰省)集中了阿姆斯特丹、海牙、鹿特丹等核心城市,逐渐成为整个国家的代名词,导致国际社会普遍以“荷兰”指代尼德兰全境[k]。
然而,这种命名方式造成认知局限:全球游客对荷兰的印象多集中于郁金香、风车、红灯区及阿姆斯特丹等少数地标,导致南北荷兰省旅游超载,而国内其他10个省份旅游资源被长期忽视[k]。
数据显示,2018年荷兰接待游客1800万人次,远超本国人口;预计到2030年将达2900万。其中,阿姆斯特丹年接待游客超1400万,景点与居民生活承受巨大压力[k]。
为缓解热门地区过度旅游问题,荷兰政府希望通过“尼德兰”这一更全面的国名,提升格罗宁根、乌得勒支、弗莱福兰等非核心省份的国际曝光,引导游客向未被充分开发的地区分流[k]。
此外,更名也是国家形象重塑战略的一部分。作为全球竞争力排名前列的经济体,荷兰希望弱化外界对其“娱乐毒品文化”和红灯区的刻板印象,转而突出其创新、可持续与多元文化的现代国家形象[k]。
荷兰重塑国家形象:告别“红灯区”标签,聚焦国际合作与创新[k]
从2020年1月起,荷兰禁止游客对阿姆斯特丹红灯区进行任何形式的游览,以示对性工作者的尊重[k]。同时,计划于2020年春季关闭在西班牙、意大利和日本的相关办事处,这些国家游客对色情文化的兴趣较高[k]。
阿姆斯特丹老教堂前设有铜像Belle,碑文刻有“尊重全世界的性工作者”,象征对性工作者权益的关注[k]。
(图片来自Wikipedia@Romeo Reidl)▼
荷兰政府希望国际社会更多关注其在国际贸易、人权、技术、农业及水管理等领域的贡献与优势[k]。
奶牛农家乐模式是否可行?
(图片来自shutterstock@Anton Havelaar)▼
硬核冷兵器农家乐模式是否可行?
(图片来自shutterstock@Paul Barbar)▼
为全面提升国家形象,荷兰于2019年11月8日推出新国家标志,耗资7万英镑,以“NL”字母替代使用20多年的“Holland”与郁金香组合设计[k]。新标志中“N”与“L”构成郁金香轮廓,延续“皇室橙”主色调,体现视觉传承[k]。
新标志传递开放、创造、包容三大核心理念,旨在强化荷兰在高科技、农业食品、体育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形象[k]。
自即日起,荷兰中央政府正式启用“NL”新标志,开启国家品牌新篇章[k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