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不反对孩子玩游戏,但这一种不能碰!上瘾性极强,还会毁掉自驱力

2025-10-06 16:43:52 战舰工坊

随着孩子进入中高年级,小学生家长又多了一个头疼的难题——游戏。

同事二年级的儿子,说起游戏来头头是道,给她科普什么是吃鸡游戏,什么是沙盒游戏,还向她介绍班里的游戏榜单:蛋仔派对第一,圆梦之星第二,迷你世界第三……

父母最担心的,是孩子把大量的时间献祭给了网络游戏,为此荒废了学习和其他兴趣。

要是强行禁止 ta 玩,运气好的收获一个白眼,运气不好分分钟给你掀起一场亲子战争。

如果说孩子玩游戏说停就能停,那就不会连大人都沉溺于此甚至为此氪金了。

那父母要怎么做,才能让天性爱玩的孩子在游戏面前保持克制呢?

这次,我们请来了国内儿童教育学领域专家赵周老师。他自己是游戏玩家,又是二孩爸爸。因为从事学习力研究,常有机会跟头疼孩子玩游戏的家长交流。

今天他会从根源到方法,跟我们聊聊让家长头疼的游戏沉迷问题。

那些沉迷网游的孩子,为什么可以忘记吃饭、休息,好几个小时全身心投入?

因为 ta 掉入的是游戏团队精心设计的成瘾机制——通过目标设定、反馈机制和难度调试,让玩家快速进入心流状态,并一直保持下去。

尤其是氪金类游戏,机制设计得越好,玩家越是愿意持续地投入时间和金钱。

拿现在很火的吃鸡类游戏来说。

它一局的时间很讲究,结束时要正好落在你的爽点上。

赢了给你酷炫的奖励,让你还想再来一次;输了也能收获经验值,减少你的挫败感,让你坚信“下一局我能玩得更好”。

这种正向反馈,比读书学习来得容易多了。

我的队友全都“死了”,现在我是“全村的希望”;

队友都在等我,我不能下线……

团队合作给孩子极大的满足感,同时也带来一定的社交压力——你无法随时离开,就像大人打麻将不能“三缺一”一样。

类似的社交压力,还来自于游戏的等级设定。你作为免费玩家,永远是最底端的,永远要输给和你技术相当的氪金玩家,让你产生一种“不付费就低人一等”的感觉。

图源:《欢乐家长群》剧照 所以不要怪孩子没有自制力,实在是人性难以和这样精心策划的机制去对抗,小孩如此,大人也一样。

我经常听到家长说:“如果孩子学习有玩游戏一半上心就好了!”

但说句扎心的话,家长所做的努力,可能还不及游戏设计师的十分之一吧?

孩子沉迷游戏,是因为在游戏以外的地方得不到成就感——这个知识点没听懂,这道题没明白,这本书看不下去,这次考试没考好......

孩子接收到的都是老师、家长一次次负反馈。

图源:《欢乐家长群》剧照 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打游戏就粗暴呵斥:“就知道打游戏,不知道学习,真是没出息!”

这种态度,导致父母和孩子根本没办法谈游戏。

还有一些家长直接扔一个手机给娃,然后说:“给你玩 2 个小时,时间到了我收走。”

手机里什么信息没有?这恰恰是把孩子推向了一个上瘾性极强的成瘾物。

既然要管控孩子玩游戏,就要做好“费家长”的准备。

说了一堆游戏的坏处,其实我们家孩子也是玩游戏的。

非但孩子玩,我自己也是一名有多年经验的游戏玩家。

所以我很清楚什么样的游戏容易沉迷,而什么样的游戏能称之为“美好的佳作”。

说到底,能不能让孩子玩游戏,取决于家长怎么看待游戏,以及愿不愿意花力气去帮 ta 做好筛选工作。

如果你把游戏当成一个全家一起快乐的载体,而不是让孩子“别来烦我”的工具,就不需要太担心孩子的沉迷问题。

对此我还是比较有发言权的,我家的不是标准答案,只是给家长们一个思路。

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

在我们家,氪金游戏是绝对不碰的,但合家欢类的游戏是比较鼓励孩子玩的。

它最大的好处是接在电视屏幕上,把电子游戏当成一家人互动的世界,而不是让孩子一个人躲在小屏幕后面偷欢。

比如健身环大冒险、马里奥赛车、舞力全开……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来一场运动比赛,一起玩车、枪、球大战,大家一起紧张、一起出主意,家庭氛围特别好。

Switch、电脑上的单机游戏,我会有选择地给孩子玩。通过 IGN 这类游戏榜单,我们先做了解和筛选,再去匹配孩子的年龄和兴趣。

我女儿现在每周六会在我们的电脑上玩一下星露谷物语,而我儿子已经玩了一年的赛尔达传说。

单机游戏的好处是玩完一局可以随时喊停,不像手机会不停地给你推送信息诱导你点进去氪金。

但再好的游戏,也要定好玩的规矩。

像我儿子这种易痴迷体质,从 5、6 岁开始,每天有固定 20 分钟的屏幕使用时间,上小学后他希望玩的时间集中一点,我们就商量改到周六上午玩一两个小时,处于比较健康的状态。

每个孩子喜欢的游戏类型很不一样。

我女儿对电子游戏没有那么热衷,但她很爱桌游,我们就每周腾出一个晚上的时间,全家一起玩卡坦岛、拉密、大富翁、瑜伽牌……

一到游戏时间,孩子就会很开心,我根本不用考虑怎么对付手机上的垃圾游戏。

图片与文章内容无关

有的家长会问,那给孩子玩益智游戏,是不是更有帮助?

这些家长可能误解了,孩子玩游戏的初衷,就是为了快乐。抽离后不空虚,就达到了游戏的目的。

这种快乐和打网球、徒步、打扑克的快乐是一样的,没有高下之分,也不能相互替代。

如果一定要从游戏中学到什么,可能需要家长做点深度提问的功课。

我给父母推荐一个很好的提问技巧,就是把孩子当成游戏设计师去问问题。

比如我女儿五六岁的时候玩植物大战僵尸,我们就会和她聊:

如果你是设计师,你还能设计一个什么样的僵尸?

如果你的同伴设计了这样一个僵尸,你要设计一个什么样的植物来克这个僵尸?

10 岁以后的男孩,和家人的共同话题变少,游戏就成了我和哥哥深度沟通的契机。

工作日的时候,我们会讨论周末玩过的游戏:

设计师为什么在这里设计一个障碍?

为什么一定要你先拿到了道具,然后才能去完成这个任务?

孩子会有自己的思考。

有次儿子看同学在手机上玩氪金游戏,回来跟我说“一点意思都没有”。我问为什么,他说:

我们玩了 10 分钟一直都在打小怪,而那些小怪就是故意设计的——为了让我们觉得很麻烦很无聊,不如花两块钱买一把刀一次砍死那几百个小怪物。

这就是跳出游戏本身,到更高层面训练孩子的思维,借讨论游戏强化孩子分析、评估与创造的认知能力。

这种能力,和学习中揣摩老师的出题意图,和工作中理解一个决策背后的动机,本质上是一样的。

最后,给沉迷游戏、电子屏的孩子、家长们推荐几本书。

《屏幕时代,重塑孩子的自控力》:这本书用神经科学的知识,告诉父母电子产品和网络怎样影响孩子的大脑和行为;帮助孩子和家庭养成健康的科技产品使用习惯。

《屏幕时代的养育》:这是一本帮助父母预防孩子陷入网瘾、游戏成瘾、无手机焦虑症等“屏幕时代病”的书。

《如何培养孩子自主学习力》:这本书针对孩子学习中的众多问题,提供系统培养孩子学习力的实用工具。

我们临时上架了商城,有兴趣可以点图片购买

看完这些,家长也许对游戏和养育都会有更客观的思考。

点👍和

让更多人看到,和沉迷游戏说不!

特别声明: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,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。如有关于作品内容、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