诸侯国:郯国
2025-11-03 23:09:58 战舰工坊
郯国,为少昊之后,商时立国,后成为西周东夷子爵小国,估计是在周公东征时期归顺周朝的,但西周时的历史已不可考,现知对郯国历史主要是春秋时期。郯国位于山东江苏两省交界,其地理位置比较特殊,对周朝来说,可以很好的作为防御东夷和江淮的军事基地。其封地在今山东郯城县一带,据说战国著名齐魏马陵之战便发生在这里。
郯国最早的时候叫炎国,后来加“邑”得“郯”,那“炎”字是怎么来的?需要注意的是,“炎”字跟“炎帝”关系不大哦。“炎”的金文字形实际上是两座火堆,表示火势正在向上蔓延。原来,远古时期族人们以狩猎为生,但满山的荆棘给猎物带来了防御便利,给猎人倒形成了阻碍,聪明的古人便想了个办法,用火焚山,然后围猎,估计“炎”字是这么来的。
春秋时期,随着鲁国的逐渐强大,郯国沦为鲁国的附属国,鲁国对待郯国也不错。据《左传·宣公四年》记载:“春,公及齐侯平莒及郯,莒人不肯。公伐莒,取向。”说得是公元前605年,郯国和邻国的莒国发生了矛盾,齐国和鲁国作为各自的老大国出面调和,郯国倒被说服了,但莒国不肯息事宁人,鲁宣公大怒,出兵讨伐莒国,占领了莒国的向地(见向国篇)。这段记载可以作为鲁国替郯国出头兄弟情深的最好见证,其间鲁郯还有了政治姻缘,但是这种良好关系似乎仅仅维持了几年,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。
据《左传·宣公十六年》:“秋,郯伯姬来归,出也。”说得是公元前593年,秋季,郯伯姬回到鲁国,原因竟是被郯国遗弃送回娘家。估计在郯国的归属问题上发生了转折。根据零星的历史资料分析,郯国在周边大国的相互争夺中,朝三暮四,先事鲁,后归吴,再投齐,最后又归鲁,在春秋历史上也算是个活跃度相当高的小国了。
春秋末年郯国出了个学识渊博的国君,连孔子也慕名拜师。据《左传·昭公十七年》记载:“秋,郯子来朝,公与之宴。”说得是公元前525年秋天,郯国国君来到鲁国,与鲁昭公共宴。席间,鲁君问郯子,少皞氏用鸟名来命官名,这不是很奇怪吗?郯子说:“少皞氏是我的祖先,以前黄帝氏用云纪事,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云来命名;炎帝用火纪事,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火来命名;工共氏用水纪事,所以用各部门的长官都用水来命名;太皞氏用龙纪事,所以各部门的长官都用龙来命名;而我的祖先少皞氏即位时,正好有瑞鸟从头顶飞过,所以就从鸟开始纪事,各部门的长官也就以鸟来命名了。”然后郯子详细列举了少皞氏以鸟命名的十种官名,被称为“五鸠”和“五雉”。没想到,这事被传扬开来,最后传到了孔子的耳朵,“仲尼闻之,见于郯子而学之。”年轻好学的孔子听说这事件后,为了弄清上古时期的官制体系,特地跑去向郯子请教,并发出“天子失官,学在四夷”的感叹,意思是天子那里失去的官制,在小国可以找到。打个比方,这就像现在的我们对于先秦的风俗、文字等时代特征的东西已经无迹可循,但我们却能从日本那里找到蛛丝马迹的道理一样。
另外据说郯国国君还是个十足的孝子,其离奇事迹被儒家收进古代《二十四孝》感天动地的孝子故事之一,说得是郯子小时候,父母年老患有眼疾,得一民间秘方说用鹿乳汁洗眼能使眼疾改善,郯子便披上鹿皮,化装成小鹿混入鹿群,然后趁机取得鹿奶,为此还差点被猎人射死,这便是“鹿乳奉亲”的来历。
郯国末代国君叫郯子鸪,也是有史记载的惟一一位有名字的郯国国君。《竹书纪年》记载,公元前414年,越王朱勾讨伐郯国,俘虏郯子鸪,郯国灭亡,郯国灭亡后,留下了一个罕见的姓氏:郯姓。
郯国在今山东省临沂市郯城一带。公元前十一世纪,少昊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封于炎地,称(Tan)国,属人方。 春秋前后,国名多加"邑"字,炎国演化为郯国。由于历史资料匮乏,无法考证它具体的边界线,但从周边国家的范围和现在每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资料来分析,大体的轮廓还是能够找出来的。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,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,以及赣榆部分、东海大部分、新浦部分地区。但是,一种说法认为,郯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,北抵琅琊,南至长江,东临黄海,西接徐州,但是后来沦落了。 春秋时期,郯国的周边国家是鄟国和祝其国。
史书记载
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,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(今山东郯城)建立侯国,称炎国。周灭商后,周武王将其封给商王帝乙长子、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,归附于宋国所辖制,并允许享爵位,子爵。微子启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地,成为宋国的附属国,后为楚所灭。
郯国在西周的资料非常少,仅有两件青铜器令簋和召尊可以透露若干信息。周公东征后,郯国降服于周王朝。因为郯国处于山东与江淮之间,东向大海、南面徐国、北控诸夷,地理位置非常特殊,所以成为西周一个重要军事据点。周昭王曾经从郯国出发进攻徐国;卫国国君康伯也长期以郯国为控制东夷的根据地,并且赠送白马给大将召;后来这个召开着马车征徐大获全胜,所以制作了这个召尊来纪念领导赏马一事。
春秋时期,周朝王室衰败,郯国逐渐沦为北边鲁国的附庸。前605年,郯国和邻居莒国不知道因为什么事争执起来,齐国和鲁国出面劝架,郯国识相地住手了,莒国却还想动手,结果被鲁国教训了一顿。这段时期鲁国和郯国关系非常好,鲁还把公主嫁给了郯君;但后来不知道什么原因郯君把老婆赶回娘家了。之后吴国兴起,郯国又一度归附吴国,但又被鲁国联合晋国、邾国争了回去;前526年,齐国南下降伏徐、莒、郯,但郯君转个身又朝拜鲁君去了。
此时的郯君正是郯子。据说他还是太子的时候,父母年老患眼病,药非常特别,居然是鹿奶。于是郯太子亲自为父母去采集鹿乳,但他生性善良,不忍心猎杀小鹿,于是想了个办法--打入鹿群中做无间道。他披着鹿皮先慢慢和鹿混熟,然后趁机挤奶。有一次还差点被猎人当鹿射死,吓得赶紧变回了原形,从而留下了"鹿乳奉亲"的美名。
郯子这次到鲁国,鲁昭公请他吃饭,鲁臣叔孙昭子作陪。叔孙昭子问道:"您的祖先少昊为什么要用鸟作为官名呢?"郯子说:"从前,黄帝用云纪事,所以各部门都用云作为官名;炎帝用火纪事,所以各部门都用火命名;共工用水纪事,所以各部门都用水命名。太昊用龙纪事,所以各部门都用龙命名;我的先祖挚即位的时候,凤鸟正好来到,所以就用鸟纪事,各部门都用鸟命名啊!"东汉的应劭补充道:黄帝的春官叫青云,夏官叫缙云,秋官叫白云,冬官叫黑云,中官叫黄云。所谓的"纪事"可能就是各族的族徽。
"凤鸟,掌管天文历法;玄鸟,掌管春秋分;伯赵,掌管夏冬至;青鸟,掌管立春夏;丹鸟,掌管立秋冬。祝鸠,就是司徒;鴡鸠,就是司马;鸤鸠氏,就是司空;爽鸠氏,就是司寇;鹘鸠氏,就是司事。这五鸠是民政长官。此外还有工业长官五雉、农业长官九扈啊!"当时圣人孔子才二十八岁,听说郯子在鲁的宏论后对郯子非常敬仰,还特地向郯子请教古代的官制。郯子无疑给孔子传授了不少知识,长了见识的孔圣人不禁感慨:"天子失官,官学在四夷啊!"
前506年,吴王阖闾与伍子胥、孙武攻破楚都。前494年,吴王夫差又降伏越王勾践。吴国成为南方霸主之后,就开始北上与齐、晋争雄,郯国也自然就降服了吴国。前485年,郯国与鲁国、邾国会合吴军伐齐。齐人为了让联军撤退,杀死挑起战争的齐悼公以解释。前414年,郯国为越王朱勾所灭,国君郯子鸪被擒。 除了越灭郯以外,还有楚灭郯国的说法。楚顷襄王时,还有一个弓手对楚顷襄王说:"驺、鲁、郯、邳,罗鹫也。......膺击郯国,大梁可得而有也。"
疆域
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"周爵五等,而士三等:公侯百里,伯七十里,子、男五十里,不满五十为附庸。盖千八百国。"这只能说明一个大致的概况,并没有详尽的考察说明。
因此关于郯国的历史存在疑问之处,诸侯国的疆域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各国攻伐征战,和王朝在封土上的赏罚,诸侯国的疆域是随时消长的。再者,诸侯国的封土,在夏商时期,疆域是不明确的,只是管辖了大概的面积和大体的户数,上门催收赋税而已,没有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。周以后,行政管理手段相对加强,但也是若有若无,这时疆域的概念已经存在,各国在重要的通道路口已经设置了关隘,派兵把守。
爵位等级:子爵 姓氏:己姓
首都:郯城,亦称"碌碡城"。传说当时郯子在抵御外侵,修城墙时,因信巫术,于城墙基部埋了万只碌碡,以求永固,郯城因而得名。
祖先:郯国的祖先是黄帝之子少昊氏。亡国君主:郯子鸪。
郯子
郯子所植的一棵古老银杏树已有3000岁高龄并且存活,高41.9米,胸围8米,直径2.6米,树冠根系面积五六亩。如今依然枝繁叶茂,生机昂然。
孔子曾经带着弟子去郯国拜见了郯子,虚心求教。这便是"孔子师郯子"的由来。公元前341年的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郯城附近。
在儒家经典《二十四孝图》里有三个君王,其中"孝感动天"的虞舜和"亲尝汤药"的汉文帝广为人知,另外一个"鹿乳奉亲"的郯子却鲜为人知。郯子,是春秋时期郯国国君,"子"不是他的名字也不是对他的尊称,而是代表他蛮夷国君的身份,他的名字已经失传了。
古城遗址
郯国故城遗址在郯城县城北,遗址的东墙和南墙被推平,西墙和北墙局部保存了下来。墙基宽40米,顶部宽15米,残墙高4米。周长4670米,其中西墙与北墙长度均为1260米,东墙长1370米,南墙长780米。
沭阳
沭阳是有历史的,就像一个人有家谱一样。
身为沭阳人,应该知道点自己的历史,从古到今的一些变革。看似是考古,无聊无趣,其实细究起来,也没那么枯燥,很好玩,就像找寻自己的身世一样好玩。
沭阳是个小城,历史上没啥名气,文化上乏善可陈,不能有什么大的期待。但你忽然发现,沭阳居然还有不少遗迹典故,一定很惊奇,心里也会骄傲那么一下子——你看,这就是我们沭阳,还不错吧?
上古属古徐州
沭阳最早可上溯到哪个朝代,这个不好说,因为先人留下的痕迹不多。换种说法吧,就是拿得出手的厉害沭阳先人几乎没有,如孔子、孟子、屈原啥的,没办法,天注定。好不容易找个名人,叫虞姬,还是个随军夫人,什么是随军夫人?我就不说了。史书关于虞姬的文字记载,几乎为零,司马迁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里仅写了五个字:“有美人名虞。”有个美人名字叫做虞,什么地方人都不知道;袁枚也说,“相传虞故沭人也。”虞姬是沭阳人,还是相传的。今天讲虞姬的一些事情,基本都是传说。虞姬,可以作为旅游卖点,但不要作为文化宣传,不对路子,沭阳真正的文化印记是吴印咸,知道的人不多。
《沭阳县志》上讲,“沭阳,古炎帝少皞之墟也。”少皞,也作少昊、少皓、少颢、玄嚣,五帝之一。少皞之墟,大致范围是今天山东中部、南部,江苏北部等地区,也就是说,我们沭阳这块土地,是少皞的子民,少皞族是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,以山东曲阜为中心,曲阜据说还有少皞陵,真假不知。沭阳为什么又是“炎帝之墟”呢?因为炎帝曾将都城迁到曲阜,沭阳也在范围。
不能穿越回去看个究竟,所以我们只能说,沭阳这片区域在上古时代属于哪个州,夏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期,统称为“上古时代”。大禹时期,天下分为“九州”,分别为豫州、青州、徐州、扬州、荆州、梁州、雍州、冀州、兖州,后来便以“九州”指代中国。
翻看古地图可知,沭阳属于“古徐州”,“古徐州”区域就在今天的淮海地区,苏鲁豫皖四省交界的一大片区域。话虽这么说,但那时沭阳这片土地上,到底有没有人居住,到底有多少人居住,都是个疑问。即便有人,恐怕也寥寥无几,说不定还是些野人,茹毛饮血,吃点野果子,逮点野兔子,抓点小杂鱼,过着刀耕火种的生活,一天到晚也不会说话,就会呜哇呜哇地乱叫。但是不要瞧不起,那是我们的先祖,你要顶礼膜拜的。
沭阳人一点痕迹都没有留下吗?也不是的。万北遗址是江苏省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,距今有7000年历史,位于沭阳县城北的万匹乡万北村。省博物院先后进行多次挖掘,出土商代和新石器时代遗物近300件,很了不起。
另外,沭阳还有马厂遗址、铁架岭遗址,铁架岭遗址在潼阳镇东南约2.5公里处。
这些都证明,那时沭阳大地上是有人居住的,锅碗瓢盆还很齐全。
西周时属古青州
周朝灭了殷商之后,不知怎么的,古徐州被合并入古青州内。资料上说,“沭阳西周时,境域属青州。”即来源于此。
古青州是中国最东边一州,依据五行学说——东方属木,木为青——便命名为“青州”,具体地域为“海岱惟青州”,即东海至泰山之间这片土地,加上古徐州以后,地盘大得很。
但从个人感情上讲,我更倾向于沭阳属古徐州,因为靠得近,更合理些。谁把古徐州合并入古青州的?瞎搞!
只是想不到,我们沭阳人自古就是徐州侉子。
郯国的位置
那时的鲁国,主要范围是今天山东鲁西南地区,以曲阜为中心,离沭阳区域远着呢。准确地说,那时的沭阳应属郯国。
郯国是个小诸侯国,为周初封国,到了春秋时期,周王室衰败,郯国逐渐沦为鲁国的附庸。这里还有点故事,前605年,郯国和邻居莒国不知因为什么事争执起来,齐国和鲁国出面劝架,郯国识相地住手了,莒国还想动手,结果被鲁国教训了一顿。郯国和鲁国的关系就越来越好,鲁国还把公主嫁给了郯君。吴国兴起,郯国又一度归附吴国,但又被鲁国联合晋国、邾国争了回去;前526年,齐国南下降伏徐、莒、郯,但郯君转个身又朝拜鲁君去了——你说国家之间像不像庄邻相处?恩恩怨怨,一模一样。郯国最后是被越国所灭。
这样来来回回好几次,但总的来讲,郯国基本还是属于鲁国的附属国,所以,严格意义上讲,沭阳应该属郯国,也就是《沭阳县志》上说的“郯子之国”。郯国虽是小国,但国君郯子很有水平,孔子曾拜见过郯子,并向他求教,所以韩愈《师说》讲,“孔子师郯子。”我们要骄傲地说,我们的国王郯子,那可是孔子的老师!
《沭阳县志》上说,沭阳“兼郯鲁二国之境”,既属于郯国,也属于鲁国,郯国更准确些,毕竟有时候郯国不属于鲁国。
《春秋公羊传》记载,鲁成公九年,“城中城”,意思是建设了一座中城的城池。这个“中城”,说法不一。一种说法,属鲁国都城曲阜的内城;另一种说法,是一座城池,就在今天沭阳境内,沭城西北四十里处,大概在今天的潼阳镇一带。
我无法考证。如果沭阳人喜欢,就一口咬定在我们沭阳境内,谁要也不给,有人提意见,就用沭阳人常说的一句话怼他——“敢要不敢拿”。
战国时属楚国
战国时代,一个是秦,一个是楚,地盘都非常大。大到什么程度?秦国、楚国和其他五个诸侯国,从区域上讲,基本三分天下,你看看地图就知道了。所以,秦能统一天下,是有资本的,地广人多,至于楚国,同样有机会,但国君不行。任何时代,都是强人政治,没有强人的国家,容易被淘汰。
楚国的国都,经常变化,共有六七个地方,但主要地点,是在湖北,时间最长的是郢都,在今天湖北省荆州地区。从荆州到沭阳,大概有一千公里左右,沭阳那时也属于楚国。你说,楚国大不大?真大。
屈原就是楚国的,和我们是一个诸侯国的人。沭阳县修远中学,大力推行屈原校园文化,有道理吧?都是一个国家的人,就像今天人们学习雷锋一样,雷锋是湖南的。
东海郡位置
秦朝时属东海郡
战国时期,纵横捭阖,战来斗去,最后秦国统一了天下。
秦始皇嬴政是个伟人,不但是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,还是个了不起的改革家,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,这个制度延续了两千年。历史上能与之相比的,没几个。我们不要总盯着焚书坑儒,个人看法,秦始皇功九过一,功劳是主要的。秦始皇和凯撒大帝都是公元前的人,年代相近,伟绩相似。秦始皇,被我们的历史书误导了多少代人,我们的一些历史书,实在不能称为历史书。
秦统一中国后,沭阳初属薛郡,后改属郯郡。这个郯郡,来源于原来的郯国。
薛郡是个长条形区域,是以原来的鲁国地盘为基础建立起来的,从今天的山东中部一直延伸到江苏北部,薛国故城位于今天的山东滕州。
后来,又从薛郡分出个郯郡,不久改称东海郡,下辖12个县,那时沭阳不是独立的县域,目前的区域分散于几个县内。
所以,我们沭阳秦时属于东海郡。我总觉得,东海郡这个名字好,很大气。建议将来成立东海省,沭阳为地级市,或者直接做省会,这样好不好?我看可行。沭阳人赞成的举手。
两汉三国时正式建立县
对沭阳人来说,西汉时代是最值得骄傲的,因为沭阳地域正式出现地名、县名。所以,严格意义上讲,沭阳的历史,应该从西汉开始。之前,有点瞎胡扯。
西汉有个大臣,叫做卫绾,后来做到丞相。汉景帝封卫绾一个小的诸侯国,叫做建陵。《沭阳县志》上讲,“邑有建陵山,故名。”这个建陵山,就是新沂的马陵山。建陵故城在新沂市安峰镇嶂仓村,原来是沭阳的地盘。新沂市是后成立的,1949年5月,由周边几个县分点乡镇出去,其中就包括沭阳的一些乡镇,成立了新安县,属淮阴专区管辖,,后归徐州管辖。因与河南省新安县重名,改名新沂县(以境内新沂河定名),后改为县级市。所以,西汉的建陵,其实是属于沭阳的区域。沭阳县建陵中学,用的就是沭阳的别称。
汉武帝时,设立厚邱县,隶属东海郡。县治在厚镇,前有丘陵盆地,后有厚镇河,故名厚邱县。这个厚镇河,是今天哪一条河,已不可考。厚邱县,在今天沭阳县城北,《沭阳县志》上讲,“厚邱镇,在县西北四十里。即故县也。”厚邱故城,在沭阳县茆圩乡厚邱村一带,村西北角有一土垄,可能是厚邱故城遗存废墟,不知挖掘过没有。
汉成帝封楚孝王四子为阴平侯,阴平是一个侯国。这个阴平,不是现在简单的阴平乡(即潼阳镇),而是较大的一个区域。到底有多大,不知道,但到了东汉,这个阴平侯国被废除,变成了两个县——阴平县、建陵县。这些都在沭阳的土地上,基本范围在沭阳西北一带区域,包括新沂市的一些地方。
清乾隆年间沭阳知县袁枚,在《沭阳离咏》中写道,“古有吾家宰沭阳。”说的就是东汉名臣袁安,曾任阴平长,也就是阴平的最高长官,袁枚颇以为傲——古代,我们袁家就有人做过沭阳县委书记。还有一句话没说出来——我袁枚现在也做了。
阴平境内,墩很多,多为古墓,这是两汉时期墓葬的特点。当然这不是一般人的墓葬,是达官贵人包括国君的墓葬。史料记载,清光绪年间,当地有个游手好闲的范姓村民,于长墩里,掘出石门两扇。石门高五尺,宽尺余,门内四方为砖,中方为屋,原来是一座古墓。棺木已经不见影踪,估计已经遭盗。在墓室内,发现一柄古剑,拔动便成煨烬,可见年代之久远。
《沭阳县志》上讲,“县有阴平旧城,今曰阴平镇。”所以,今天的潼阳镇(原阴平乡)一带,的确有阴平旧城。2000年小城镇建设,阴平就挖出不少汉代历史文物,分散于民间。(有个小小的疑问,本来叫阴平,为什么要改为潼阳呢?阴平可比潼阳历史悠久多了。)
三国时魏国黄初年间,也就是魏文帝曹丕年代,成立东海国,下辖厚邱、阴平、建陵等11个县,很多区域都是在今天沭阳的范围内。古书记载:“汉阴平故城,在今县西北四十里,建陵故城在今县西北百里,建陵山下。”算一下,距离大概差不多。
所以,我前面说建立东海省的建议,是有道理的。
魏晋南北朝时
西晋武帝裁掉阴平县,封名臣鲁芝于阴平,阴平由县变为采邑,阴平由一个县,变成了鲁芝的封地,土地、老百姓,包括所有的赋税,都归鲁芝所有,相当于私人庄园。
南朝宋文帝元嘉四年(427年),把厚邱县并入襄贲县,襄贲故城在现在的涟水县北,另外设置僮县,隶属南下邳郡。厚邱县、僮县,都是沭阳的区域。
此处插叙一下。宋文帝刘义隆,是宋武帝刘裕的第三个儿子。刘裕的母亲,叫赵安宗,下邳郡僮县人,也就是我们沭阳人。可惜,生下儿子刘裕后,当日就因分娩得病而死,时年二十一岁,葬在镇江丹徒。赵安宗是官宦之后,父亲赵裔是平原太守,平原郡的最高长官,地点在山东德州一带。
宋孝武帝大明四年(460年),南下邳郡并入南彭城郡,僮县遂属南彭城郡。
南齐复置厚邱县,时间不长废掉,又设置僮县。
梁武帝天监五年(506年),废僮县,置僮阳郡。也就是级别提高了,由县一级,变为市一级。
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(549年),改僮阳郡为沭阳郡,兼置下城、临渣、服武、怀文等4县,隶属沭阳郡,复置建陵县。沭阳怀文中学,名称来源于此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,这是第一次出现“沭阳”这个词,而且一成立就是地级市,沭阳人应该骄傲一下子。
北周建德七年(578年),改怀文县为沭阳县,县名沿用至今。因治所位于沭河北岸,故名。
魏晋南北朝时期,是个朝代更迭频繁的时代,你看沭阳区域名称变化,就有点乱七八糟,改来改去的,一点也不安生。
历史上的沭阳故城,归纳一下,资料来自《民国沭阳县志》:
中城:“厚邱县西南有中城。”茆圩以南,潼阳镇一带。
小营城:“治南四百八十步。”沭城南的一个地方。
厚邱故城:“县北六十里。”茆圩乡厚邱村一带。
建陵故城:“在沭阳县建陵山下。”新沂市安峰镇嶂仓村一带,原来是沭阳的地盘。
曲沭戍:“在县西北。”“沭水又南径建陵山西。魏正光中,齐王之镇徐州也,立大堨,堨水西流,两渎之会,置城防之,曰曲沭戍。”地点在现在的新沂市西,原来也是沭阳的地盘。
阴平故城:“在沭阳县城西北六十里。”潼阳镇一带。
怀文故城:“在今县南二里。”沭城镇范围。
下城旧址:“去治南二百五十步。”沭城镇范围。
最大的问题是,这些故城,现在几乎不见遗迹。所以说起历史,沭阳人总是吃亏,拿不出实实在在的东西来。
隋朝以后
隋朝以后,沭阳变革总体大同小异,区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,就是管辖权变来变去而已。
隋文帝开皇年间废沭阳郡,县治迁入郡治,隶属海州。也就是说,沭阳市没有了,只有沭阳县,沭阳县政府搬到原来的沭阳市政府地点办公,属于海州管辖。
隋炀帝大业十三年(617年),土人反,改沭阳为沭州。关于这件事,《太平寰宇记》是这样记载的:“大业十三年,土人臧君相反,于沭阳县置沭州。”土人,就是当地人。具体发生了什么,没有详细的记载,就是说当地人造反,改沭阳县为沭州,沭阳又变成地级市了。造反后来怎么样,也不清楚。但是能造反,佩服,真有种。(沭阳人的躁脾气也许来源于此?)
唐高祖武德年初,又设立厚邱县,过了七八年,又废掉了,并入沭阳县。(这就是瞎折腾!)
唐高宗总章元年(668年),沭阳改属泗州,泗州故城遗址在现在的盱眙县境内。咸亨五年(674年),又归海州管辖。
五代、宋、元,依唐制,基本没有变化。
明洪武年间,沭阳又划出来,隶属淮安府管辖。
清代顺治、康熙两朝沿袭明制,到了清世宗雍正二年(1724年),又改属海州。
总的来讲,这段时间沭阳基本属于海州管辖,其次是属于淮安府管辖,有几年属于泗州管辖。所以,我们沭阳话,叫做“海州腔”,和连云港市说话一样,有细微的差别,我们分辨得很清楚,但外地人听不出来。
沭阳历史上的故城,基本都在沂河北,潼阳、茆圩、新沂南一带,至于怀文、下城等遗址,基本不见。目前的老县城地址,是明朝正德年间重新建设的,正德是明朝第十位皇帝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。正德六年,流寇入境,有一帮土匪侵扰沭阳,正德七年,当时沭阳县令叫易瓒,始筑土城,开始建设沭阳县城,后来经过多代人的努力,不断扩大、完善,县城慢慢形成规模。其实,修筑县城城墙,不但是为防流寇,还为的防水患,沭阳几乎每隔几年,就会发一场大水,沭阳城墙冲毁过好几次。
乾隆年间,沭阳县城城墙周长近3000米、高6.7米,规模还是不小的。到了1938年,国民政府实行“焦土抗日”,沭阳县府动员民众拆除城墙,砖石归己,有几百年历史的沭阳城墙,几天时间荡然无存。荡然无存的,还有很多古建筑,包括颜集的虞姬庙。
当时沭城的街巷很多,以清末为例,有:城内大街、城内后街、忠武街、东关大街、东关南小街、骡马街、西关前街、西关后街、南关街、南横街、马家巷、红土庙巷、市口巷、大园巷、黄香店巷、太平桥巷、关厢巷、淮南路巷、福缘庵巷等等。那时的沭阳,还是很兴盛的。
沭阳流传很多俗语,也是明证:“走过清江到过淮,不如沭阳城内街”、“东关到西关,十里不转弯”、“骡马街,大元头,紧靠东关城门楼”、“屎河埃、四老巷,河南边是南关荡”、“东关城楼往东眺,东边就是上寺庙”……
清嘉庆十六年沭阳古城图
民国以后
民国时期,沭阳属于徐海道、徐海行政公署。1940年秋,中共淮海地委对境内区划作较大变动。淮沭路以西、沭河以南,与泗阳部分地区合并,设泗沭县抗日民主政府;县西北置潼阳县抗日民主政府;县北与东海铁路南地区合并,建立东海县(铁路南)抗日民主政府;县东和柴米河以北,划归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。所置县皆隶属淮海区专员公署、行署。(觉得有点乱。)1945年8月至1949年5月,沭阳属苏皖第六行政区。
山东临沂新建郯国古城
郯城县位于山东省南部,是临沂市下辖的一个县,与江苏省交界。郯城县虽然名气不大,但是历史非常深厚,在距今三千多年前,这里曾经有一个诸侯国,叫做郯国。县城里有郯国故城,就是当年郯国的国都,不过还有一座郯国古城,很多外地人对此分不清楚。
郯国故城位于县城西北,是真正的历史遗址。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时期,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(今山东郯城)建立侯国,称炎国,后来演化为郯国。不过郯国在战国时期就被灭,关于郯国的历史史料并不多。
在郯国当地流传着不少故事,其中有一位郯国的国君郯子,还曾经是孔子的老师,这就是“孔子师郯”的故事。当时的孔子还是一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,听说郯子学识渊博,特意前去学习请教。在曲阜孔庙的《圣述图》内有一幅插图叫《学于郯子》,讲的就是“孔子师郯子”的故事。
郯国古城位于县城东南,确实是一个新建的仿古建筑。这里会建成一个仿古特色小镇,依托郯国深厚的历史底蕴,打造成一处旅游景区,其核心就是郯王宫。
整个郯国古城项目占地1500亩,投资60多亿元建造,其中郯王宫就占地600亩,如今还没有正式建成营业,但古城看起来已经颇具气势了,高大的城墙和城门,以及内部宫殿的建筑都是商周时期建筑风格。
现在建造的郯国古城是一期工程,包括了郯王宫殿、朱雀门广场、御花园等建筑,以及“黑暗乘骑”、“飞行影院”等游玩项目,将会打造成郯城一处知名的旅游景区。
随后的二期工程,还会打造师郯广场、九如广场、凤仪广场三大广场,建设东海郡守府、郯子庙、于公祠等历史文化景点,以及配套的酒店等设施,让游客穿越回三千年前,感受郯国的风韵。
郯城是我国知名的银杏之乡,每到深秋季节,郯城也会迎来旅游旺季。郯城会举办银杏节,县里也有好几处以银杏为主题的旅游景区,如银杏古梅园,中华银杏园等,银杏古梅园内的一棵银杏树是当年郯国国君郯子亲手种植的,至今已有三千年,依然枝叶繁茂。
山东省郯城县 郯国故城
北部、护城河北岸。郯国故城建于战国至汉代,故城呈不规则四边形,周长4696米。城门以青石构筑,城墙用夯土筑成。今仅存西、北城墙局部。东、西、南、北4门为青石砌筑。东北部隆起部分是古台遗址,俗称帅军台。出土有石斧、绳纹陶片、残陶鬲等。“郯国故城”是山东省年代较早、面积较大、保护较好的古城址之一。
郯国故城是西周至战国初期的郯国都城。位于郯城县北郊的高地上。郯国故城东北角320 米处为杨楼村,东南角现为郯城县邮电局家属院,西北角500米处为北马村, 西南角为县干休所,故城内有6个自然村和1处中学。
《通志·氏族略》云:“郯氏,祁姓,子爵,或言赢胜,少昊之后。 ”一曰己姓。《左传》昭公十七年(公元前525年)载:“秋,郯子来朝”,昭公问“少?白皋?氏鸟名官,何故也?”郯子答以“我高祖少?白皋?挚之立也,凤鸟适至,故纪于鸟,为鸟师而鸟名”。“仲尼闻之,见于郯子而学之。”战国初期灭于越。《史记·越王句践世家》《索隐》引《纪年》曰:於粤子朱句“三十五年灭郯”,时当周威烈王十二年(公元前414年)。秦置郯郡,汉置郯县,唐省县入临沂, 宋金因之,元末复置郯城县。
郯国故城呈不平行的四边形,周长为4670米,其中东墙长1370米,西墙1260米,南墙780米,北墙1260米。东墙和南墙已夷为平地,北墙和西墙大部分保存尚好。城墙系黄土夯筑,基宽40米,顶宽15米,高40米。 现存残墙高3~4米,墙基宽35~45米。 故城有4个城门,城门以青石构筑。 城墙用夯土筑成。
倾盖亭位于县城北5公里处,相传孔子路遇程子,交谈时,因二人所乘轿舆倾斜一处,故后人在此建亭以纪,名倾盖亭在故城范围内深翻土地、挖沟筑渠时,经常出土西周、春秋、战国及汉代的残陶片、瓦当、残陶豆等,还出土过秦半两、楚国鬼脸钱及汉五铢,并经常发现缸瓦井,直径为50~70厘米。
郯国是春秋时期一个小国,在今山东郯城一带。由于历史资料匮乏,无法考证它具体的边界线,但从周边国家的范围和现在每个行政区划的历史沿革资料来分析,大体的轮廓还是能够找出来的。疆域包括在沂河东岸从李庄到归昌杨集,东面包括临沭曹庄大兴,以及赣榆部分、东海大部分、新浦部分地区。但是,一种说法认为,郯国曾经是一个强大的国家,北抵琅琊,南至长江,东临黄海,西接徐州,但是后来沦落了。 春秋时期,郯国的周边国家是鄟国和祝其国。
约在公元前十一世纪,商王武丁封其子于炎地(今山东郯城)建立侯国,称炎国。周灭商后,周武王将其封给商王帝乙长子、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启,归附于宋国所辖制,并允许享爵位,子爵。微子启派其裔孙子鸷管理炎地,成为宋国的附属国,后为楚所灭。
《汉书·地理志》载:“周爵五等,而士三等:公侯百里,伯七十里,子、男五十里,不满五十为附庸。盖千八百国。”这只能说明一个大致的概况,并没有详尽的考察说明。
因此关于郯国的历史存在疑问之处,诸侯国的疆域不是一成不变的,随着各国攻伐征战,和王朝在封土上的赏罚,诸侯国的疆域是随时消长的。再者,诸侯国的封土,在夏商时期,疆域是不明确的,只是管辖了大概的面积和大体的户数,上门催收赋税而已,没有过多的行政管理手段。周以后,行政管理手段相对加强,但也是若有若无,这时疆域的概念已经存在,各国在重要的通道路口已经设置了关隘,派兵把守。
在当地有关魏齐马陵之战孙膑和庞涓打仗的传说故事流传也很广泛。在马陵道旁出土的战国时期兵器有铜戈、铜矛、铜剑、铜簇等,特别是1987年大尚庄出土的一件带铭文的铜戈《邵氏佐》戈,更加证明魏国军队曾在郯城马陵山打过仗,否则魏国的兵器不会遗失在马陵道旁。
郯城县历史悠久, 氏族社会末期,境内已有人群定居。 时境为“东夷”之地, 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,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,与夷族杂居于此,称“炎”地。 周封炎族首领于此,称炎国,后演化为郯国。春秋时期,郯国附鲁,“郯子朝鲁”、 “孔子师郯子”即出于此。战国时期(约公元前414年)为越国所灭。 秦置郯郡,后改称东海郡,置郯县,属徐州刺史部,为县、郡、刺史部治所。唐贞观六年撤县入下邳, 元和中复置,始有“郯城”县之名, 不久又省入临沂。 元末复置郯城县,明清之后县域有变,县名未易。建国后隶属临沂地区。
公元前341年魏齐马陵之战,其战址在何处,长期以来众说纷纭,1992年在临沂召开的“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研讨会”,使魏齐马陵之战的研究达到了高潮。魏齐马陵之战在郯城马陵山之说,遂在史学界取得共识。故此魏齐马陵之战的战址当在郯城的马陵山,马陵道在郯城县境马陵山地段,南起大尚庄乡的孙家塘,北到清泉乡的九道湾,在郯城县境约40余公里。
马陵道分山顶道、山涧道、河谷道,马陵道旁与马陵之战有关的地名、村名很多。有马场,相传是喂养战马的地方;古寨,为驻扎军队的地方;有庞涓一次上马石、射箭崖、卸甲营、恨谷崖、庞涓沟、庞涓二次上马石、庞涓死地、分尸岭、跑马岭、安子庙、庞涓墓等有关地名村名,与马陵之战有关的资料也很多。
于公墓东西宽100米,南北长140米,中心封土高7米。墓前有“清康熙”三十九年郯城知县赵节重立石碑一幢,碑文为“汉于公墓”。该墓现保存较完整。坟墓封土高大,占地二亩多。相传于公死后,人人怀念,凡路过之人,都自动兜土添坟,日久天长,封土越来越多。于公,系汉相于定国之父,曾任县狱吏、郡决曹。他精通法律,治狱勤谨,无论大小案件,他都详细查访,认真审理,因之“每决而无恨”。于公以德治狱,千古称颂。相传某年除夕,他见囚犯们愁眉苦脸,唉声叹气,想必是因为不能与家人团聚而愁苦。于是他冒着“私放囚犯该杀”的风险,放犯人回家过年。他对犯人说:岁尽腊除,谁无父母子女,谁不盼着家人团聚,我今天与你们约定,大年三十放你们回家,新年过后,初三回来,不准逾期,如逾期不归或私自逃走,当加倍治罪。犯人听后,无不欢喜、感动。正月初三,果然犯人全部归来。
于公秉公办案不徇私情,深得人心,特别是东海孝妇案,民众更是拍手称颂。于公为此案件,明询暗访,察知为一桩大冤案后便寝食不安,百般为其表白,寻求生路。无奈昏愦县官,愚昧太守,不顾于公再三直谏,不作详查细询,糊里糊涂地将孝妇处死,致使无罪的孝妇遭有罪之诛。于公愤而弃职回家。后新太守到任,访求于公高大故里,于公便将全部案卷呈出。新太守为孝妇平冤,并亲身致祭孝妇冢。
孝妇冢在郯城县城东外环路旁,是一个高五、六米的坟冢,周长80米,占地近半亩。这就是至今保存完好的西汉年间东海孝妇冢。在孝妇冢的墓前有石碑两座,一个是康熙三十四年(公元1695年)所立,另一个是光绪三十年(公元1904年)所建。孝妇冢是明代日本倭寇残害同安妇女的历史罪证之一。
据《汉书·于定国传》记载,汉朝时,东海有一个孝妇,很早就死了丈夫,没有儿子,但赡养婆婆非常周到。婆婆想让她再嫁,她坚决不肯。婆婆年纪大了,怕拖累媳妇,就上吊自杀了。婆婆的女儿到官府告状,官府拘捕孝妇并对她用刑,孝妇熬不住,被迫承认有罪。
当时于定国担任狱吏,认为孝妇赡养婆婆,孝顺出名,不会杀人,太守不接受他的意见。孝妇被杀后,郡中大旱,三年没有下过雨。后任太守到任后,于定国说:“孝妇不应被判死刑,前任太守冤杀了她,过失就在这里。”于是太守亲自去祭奠孝妇墓,在墓前刻石,表彰她的德行,天立即下起雨来,当年获得丰收。
《窦娥冤》故事的原型就在山东郯城。郯城县城东2.5公里处,有一个高五、六米的坟冢,周长八十米,占地近半亩。这就是西汉年间至今保存完好的汉东海孝妇冢,在孝妇冢的墓前有石碑两座,一个是康熙三十四年(公元1695年)所立,另一个是光绪三十年(公元1904年)所建。她的顶端自上而下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分界线,人们传说这是孝妇和她婆婆的合葬墓。线东侧是她婆婆墓,线西侧是孝妇墓。